简介
胎记,是皮肤组织在发育时异常增生,在皮肤表面出现形状和颜色的异常。可以在出生时发现,也可能在出生几个月后甚至成年后才慢慢出现。有些胎记只出现在皮肤表面,有些则长入皮肤较深的位置。
胎记多见于小儿的背部、骶骨部、臀部,少见于四肢。可出现于头部、面部,形态大小不等。颜色深浅也各有差异,可呈黄色、棕色、棕褐色、青色、黑色、白色、红色或紫色。
常见的胎记包括鲑鱼斑、蒙古斑、咖啡斑、太田痣、色素痣(黑素细胞痣)、皮脂腺痣、鲜红斑痣(葡萄酒色斑)、毛细血管瘤、海绵状血管瘤等。
根据胎记的颜色分为以下几类:
青黑素色胎记:大多分布在小儿的背、腰、臀部,有时面积比较大,有时数量较多,其发生和神经疾病无关,常见的有蒙古斑、太田痣、伊藤痣。其中蒙古斑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退。
褐色胎记(棕色胎记):是一种棕色色素斑,常见的有咖啡斑,也称咖啡牛奶斑。
红色胎记:临床上常统称为血管瘤。红色或暗红色如同葡萄酒颜色、基本平坦的被称作葡萄酒色斑(鲜红斑痣);另有一种高出皮肤表面的结节状肿物,颜色鲜红或暗红,形同草莓,现在称为婴儿血管瘤,或者毛细血管瘤。
紫色胎记:也多为血管瘤,常见的有海绵样血管瘤、皮肤静脉瘤。
肤色胎记:颜色和正常皮肤颜色一致,包括皮脂腺痣、结缔组织痣、表皮痣等。
白色胎记:医学上称之为无色素痣,往往呈椭圆形,像一片尖尖的树叶,有的呈不规则的多边形。
黑色胎记:常见的为色素痣(即黑素细胞痣),可伴有局部多毛。如果皮疹面积较大,增厚明显,也称作兽皮样黑痣等。
根据胎记的性质分类为:
色素型胎记:与皮肤色素变化有关,包括蒙古斑、咖啡斑、太田痣、色素痣等。
血管型胎记:是由靠近皮肤表面的血管组成的,包括毛细血管瘤、海绵状血管瘤、鲜红斑痣等。
病因
胎记可能是由于大量的色素沉着所致,也可能是血管聚集或血管畸形所致。
不同类型的胎记其病因有所不同,具体如下:
蒙古斑、太田痣:蒙古斑与太田痣二者均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,从神经嵴衍生而来的黑素细胞未能达到表皮的基底层,而滞留在真皮内形成病变。
鲑鱼斑:又被称为新生儿斑痣,由于皮肤附近的毛细血管聚集所致。
咖啡斑:多发时可能与遗传有关,与日晒无关。可为多系统疾病的一种标志,如神经纤维瘤病与Albright综合征、Waston综合征、Russell-Silver侏儒症、多发性黑子综合征以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。
色素痣: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。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是获得性色素痣的重要原因,其他如药物、外伤、激素水平改变、免疫抑制等。先天性色素痣病因不明,怀疑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有关。
皮脂腺痣:目前认为是表皮、真皮和附属器发育异常所致,常以皮脂腺发育异常为主。
鲜红斑痣: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,由于胚胎肢芽内原始血管的发育障碍或发育异常所致。
血管瘤: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,可能与致血管生成性及抗血管生成性因子间的失衡有关。
症状
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皮肤上出现斑块、或看起来像有血管的痕迹,颜色从红色、紫色、青色、棕色、黑色或蓝灰色不等。有些胎记很光滑、平坦,有些则凸起、起皱。有的胎记可能会增大、变色、发痒甚至出血。
不同类型的胎记其症状不同,具体如下:
鲑鱼斑胎记:鲑鱼斑是红色或粉红色的斑,有时被称为“天使之吻”。它们通常出现在脖子后面,眼睑上或两眼之间。
蒙古斑胎记: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腰骶部中央和臀部的圆形或椭圆形蓝灰色斑,斑片色泽一致,边缘不规则。单个或多个。
咖啡斑胎记:咖啡斑是先天性颜色均匀的褐色斑片,大小不一、圆形、卵圆形或形状不规则、境界清楚、表面光滑。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出现,咖啡斑可出现于任何部位的皮肤。多发咖啡斑的患者,部分可能患有神经纤维瘤病。
太田痣:又称眼上颚部褐青色痣,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色素性疾病,表现为眼周、颞部、颧部、前额及鼻部的蓝灰色、灰褐色斑点或斑片,边界不清,呈网状或弥漫性。太田痣可以随年龄逐渐发展,在青春期可以较快发展,表现为颜色加深、面积增大。
色素痣:是黑素细胞起源的良性皮肤肿瘤,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。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,早期为扁平或略隆起的斑疹或斑丘疹,以后随年龄可以逐渐增大,高出皮肤。可为乳头瘤状、疣状、结节或有蒂的损害,表面光滑,可有或无毛发,数目不等。
皮损可呈棕色、褐色、蓝黑色或黑色,无色素皮损多呈皮色。本病进展缓慢,多无自觉症状。
在先天性色素痣中如果某一皮损直径大于20cm,称为巨大型色素痣,发生恶变的机会增高。
皮脂腺痣:是由皮脂腺等皮肤组织构成的一种错构瘤,又称器官样痣、皮脂腺错构瘤、先天性皮脂腺增生。常见于头皮及面部,头皮处皮损表面没有头发,多为单发,少数可见多发斑块或结节。损害呈圆形及卵圆形,也可呈带状。本病较为常见,多发生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。
鲜红斑痣: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、葡萄酒样痣。本病表现为一个或数个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,边缘不整,不高出皮面,压之易褪色,可见毛细血管扩张。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,好发于面、颈和头皮,大多为单侧性,偶或为双侧性,有时累及黏膜。部分患者到成年后皮损颜色加深,增厚,表面有结节状突起。
草莓状血管瘤:现在称婴儿血管瘤、单纯性血管瘤,病理学为毛细血管瘤。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、紫色,高出皮面,柔软而呈分叶状的肿瘤,边界清楚,直径2~4cm,压之不易褪色。好发于头颈部,通常不在出生时发生,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,半岁内瘤体增长迅速,直径甚至可达数厘米。此后生长速度减慢。大多数在 1 岁左右长到最大限度,之后开始消退,到成年时约70%患者皮损明显消退,但是可留有痕迹。
海绵状血管瘤:是深层性隆起的柔软肿瘤,往往呈红色、紫红色或青紫色,边界清楚,呈圆形、卵圆形或不规则形,表面扁平或是分叶,用手压按时,像海绵似地可被压缩。损害可发生任何部位,常见于头部及面部等处。
预防
目前没有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胎记的发生。有胎记者日常须注意皮肤的保护,户外时做好防晒措施,远离使皮肤恶化的因素。不要相信偏方使用民俗疗法,也不要自己抠破。保持良好的心态,减轻心理压力。